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敖宏: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 作者: 本站 发布日期: 2025-03-31 加入收藏

3月26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暨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同期举办了企业家论坛。大家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看产业、谈思考,为加快推进新时代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智慧与力量。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敖宏

 

 

稀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及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安全稳定可持续地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发展、产品价值提升,是稀土人的重要使命。

 

当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速,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稀土的需求持续攀升,稀土行业迎来新的快速发展契机。为更好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10月1日,我国第一部管理稀土矿开采、冶炼和流通的综合性法规——《稀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稀土行业从传统治理迈向法治化治理阶段。为贯彻落实《稀土管理条例》,2025年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了《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资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精准施策,总量调控与信息追溯双管齐下,既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思维,又彰显了“用数据说话、用制度管理”的治理智慧。“两项办法”出台后,我国稀土行业管理将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一、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认识“两项办法”的重大意义

 

(一)总量调控:筑牢资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防线”

 

稀土矿山开采与冶炼分离是资源密集型、环境敏感型产业。过去部分地区粗放式开发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甚至引发国际舆论影响。此次《总量调控管理办法》通过科学设定开采与分离配额、强化区域统筹,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可有效破解“资源诅咒”,推动集约化发展;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价格“过山车”;强化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战略。

 

通过“总量指标”的刚性约束,将资源向技术领先、环保达标、产业链完整的企业倾斜,更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定向配额能更好优化供给结构,有利于增强国家对高附加值产品的把控力,确保关键领域不被“卡脖子”。这既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为子孙后代保护“资源家底”的责任担当。

 

(二)信息追溯:打造全产业链透明化的“数字基石”

 

稀土产业链长、环节多,从矿山到终端产品,涉及开采、冶炼、加工、贸易等多个领域、环节。过去由于信息不透明,存在偷挖乱采“黑稀土”流通、低质低价竞争等问题,暴露出监管体系机制及链条管理上的漏洞。

 

《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要求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产品追溯系统,从矿山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数据上链,实现“一物一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追溯管理能够更好打破稀土产品来源不明“黑箱”,避免个别企业“票货分离”避税甚至非法走私贩卖。通过赋予“稀土身份证”,进一步将生产参数、环保指标、工艺标准纳入监管,更好规范市场秩序;并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使企业告别“低质低价”内卷竞争,倒逼高耗能企业加快技改,真正实现向科技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

 

(三)政策协同:构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矩阵”

 

已施行的《稀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等法律法规与正征求意见的“两项管理办法”共同构建起了“总量调控—过程监管—终端问责”的闭环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为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铺就了法治化轨道。

 

二、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握管理办法的核心要点

 

(一)总量调控的核心:科学性与灵活性并重

 

《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提出“总量控制、弹性调节”原则。一方面,以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设定全国总量指标;另一方面,允许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动态调整配额。这一机制,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僵化,又防止了“一放就乱”的风险。

 

(二)追溯体系的关键:技术赋能与协同共治

 

《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追溯平台。当前,国内已有企业试点“稀土产品身份证系统”,通过赋码管理,企业库存周转率、监管部门执法效率均得到有效提升。下一步还需继续推动矿山、冶炼分离、加工及贸易企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企业自律、协会监督、政府管控的共治格局。

 

(三)政策落地的保障:支持与约束双轮驱动

 

《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提出对合规企业给予财税优惠、信贷支持等有利举措,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黑名单”联合惩戒。这种鲜明的支持导向与约束机制,能够更好引导行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升级,加快构建阳光化市场,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凝聚行业共识,共同推动管理办法落地见效

 

法律法规的落实落地,需要政府、企业、协会三方协同共同发力。

 

(一)政府端:完善配套,强化执行

 

建议加快制定配额分配细则、追溯数据标准,并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违规企业实施“一票否决”。此外,资源型地区需摆脱“路径依赖”,深入探索“稀土+科创”“稀土+生态”的新模式,利用资源禀赋吸引科研院所落地,持续孵化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二)企业端:主动转型,拥抱合规

 

各稀土企业需转变发展思维,主动融入变革,创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快稀土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广泛推广应用绿色高效开采技术,建设集约化、规范化分离冶炼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矿山和智能化工厂建设,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促进元素综合平衡利用。

 

(三)协会端:搭建桥梁,升级服务

 

协会是政府管理部门、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在行业自律、科技创新、市场监测、产业协同等方面可充分发挥作用,要利用年会、论坛等形式加强稀土法律法规政策宣贯培训,引导企业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坚持维护行业自律。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的科技研发,促进国货替代、国货国用,加强产品迭代升级,扩大领先优势。要主动服务,建言献策,持续完善稀土全产业链监管体系,共筑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开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不会轻轻松松、一蹴而就,需要保持长期耐心与坚守执着,需要全体行业同仁细心呵护与共同协作。